Design of Cable Network Laying in Small Tactical Missile

LI Wenhao, PU Yao, ZHANG Lixin, ZHAO Xiaogang, YANG Qian, WANG Zhiping

JPRMG ›› 2021, Vol. 41 ›› Issue (3) : 53-56.

PDF(11992 KB)
PDF(11992 KB)
JPRMG ›› 2021, Vol. 41 ›› Issue (3) : 53-56. DOI: 10.15892/j.cnki.djzdxb.2021.03.012

Design of Cable Network Laying in Small Tactical Missile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certain type of air defense missile instrument cabin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simulation design of the cable network laying in the cabin is carried out us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software UG/Routing Electrical. The design flow of 3D cable network laying is given, and the laying scheme of the cable network of the missile instrument cabin and the processing size of the cable network are proposed. The problem that the branch position and corresponding length of each electrical connector can not be accurately given in the traditional cable network design is solved. A three-dimensional cable network laying model that can intuitively guide assembly is obtain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error of the cable net processing size obtained by this method is only 18% of the traditional one,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esign quality of the laying of the cable network and guide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has certa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tactical missile / UG/Routing Electrical / cable network / laying design

Cite this article

Download Citations
LI Wenhao, PU Yao, ZHANG Lixin, et al. Design of Cable Network Laying in Small Tactical Missile[J]. Journal of Projectiles, Rockets, Missiles and Guidance, 2021, 41(3): 53-56 https://doi.org/10.15892/j.cnki.djzdxb.2021.03.012

0 引言

导弹作为一种典型的复杂机电产品,弹上电缆网的敷设是决定产品性能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的战术型导弹,弹体尺寸小,结构紧凑,内部空间狭小,对舱内电缆网的敷设要求更高。目前工程上应用比较广泛的做法就是在首套实物样机装配时,根据实物尺寸测量结果及个人经验进行电缆网敷设设计,并根据样机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优化,造成前期产品电缆网尺寸不合理,装配质量的一致性不高。同时,电缆网敷设设计一直被动进行,导致当弹上电气、结构部分设计更改时,电缆网敷设设计的更改存在一个滞后期,影响产品设计效率和试制周期。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缆网敷设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系统开发及基础技术研究[1-3],其次是应用研究,主要的研究对象大多为电子设备[4]内部和海底电缆[5]的敷设,针对弹上电缆网的敷设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提高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方面[6-8],对电缆网内部导线的处理方式提出了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采用三维设计软件UG/Routing Electrical电气管线布置模块,以某型防空导弹仪器舱为研究对象,在弹上电气设计初期,对舱段电缆网的敷设进行仿真设计,并进行试验验证。

1 UG/电气管线布置模块

UG/Routing Electrical电气管线布置模块[9]是一个用于生成电气电缆网敷设数据的三维设计工具,能够模拟电缆网在结构中的空间布置,提供路径规划、定义连接器接口、生成成形板等功能,实现在UG装配环境中进行电缆网路径布置和优化设计。图1所示为电缆网敷设设计的一般流程:首先要建立导弹装配模型和电连接器模型;其次要对各个连接器进行端口定义;然后分别建立并导入连接器组件及对应电气连接关系、设计并规划敷设路径及干涉检查,最后生成三维电缆网敷设模型。根据生成的三维电缆网敷设模型制作二维成形板(包括电缆网的相对长度、分叉位置等),用以指导电缆网生产和导弹装配。
图1 电缆网敷设设计流程图

Full size|PPT slide

2 敷设仿真设计

2.1 模型建立

以某型防空导弹为研究对象,利用UG三维设计软件建立舱体、部件及电连接器等舱内零部件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结构模型的细化程度直接决定虚拟电缆网敷设的精确度。
图2 舱体及部件三维模型

Full size|PPT slide

2.2 端口定义

端口定义的目的是定义电连接器各个端子的属性包括编号,接插方向等信息,方便后续电连接器各个端子导线的敷设和电连接器的装配定位,利用审核部件命令,设置定位端口属性和多端口属性,一般选择多端口,如图3所示。
图3 端口定义

Full size|PPT slide

2.3 组件建立及导入

通过放置部件将建立好的电连接器模型按实际情况装配好后,为了便于识别,需要给每个电连接器赋予唯一的part name。主要有人工指定和列表导入两种方式,如图4图5所示,其中组件列表是后缀为.cmp的文本文件。
图4 人工指定组件

Full size|PPT slide

图5 列表导入组件

Full size|PPT slide

2.4 连接建立及导入

通过设置各个端子之间的连接关系,实现整舱电缆网敷设。先建立组件列表,依据组件ID创建连接列表,与组件列表类似,连接列表也可通过自动导入和人工指定两种方式,如图6图7,其中连接列表是后缀为.hrn的文本文件。
图6 人工指定连接关系

Full size|PPT slide

图7 列表导入连接关系

Full size|PPT slide

在导入连接列表时,可以对导线类型、颜色、剥线长度等参数进行设置。为提高后续电缆网各线缆束直径计算和干涉检查等的准确性,需要对UG自带数据库类型进行修正,表1为弹上常用导线类型及参数表。
表1 弹上常用导线类型及参数表
标称截面/mm2 外径/mm 型号
0.12 0.95 AFR-250
0.15 1.00 AFR-250
0.2 1.10 AFR-250
0.35 1.40 AFR-250
0.5 1.5 AFR-250

2.5 创建路径

根据各个电连接器在舱内的空间分布,按照最短路径原则和一般导线敷设工艺知识,设计规划电缆网的敷设路径,并生成如图8所示的三维电缆网模型,可以直观地看到电缆网在舱内的布局和走向,并根据干涉检查的结果,不断优化敷设路径。
图8 三维电缆网模型

Full size|PPT slide

2.6 创建成形板

利用上述的三维电缆网模型可以生成对电缆网加工具有指导意义的成形板图,即传统意义的加工尺寸图。成形板图可以精确地给出每个电连接器的分叉位置及对应长度,并且只要三维电缆网敷设方案发生改变,可以同步快速生成新的成形板图。

2.7 仿真结果分析

仿真效果图,仿真电网图分别如图9~图10所示。根据仿真结果达到以下效果:
图9 仿真效果图

Full size|PPT slide

图10 仿真电缆网图

Full size|PPT slide

1)实现弹上电缆网三维敷设设计,设计得到电缆网成形板图,为电缆网的加工提供依据,提高设计效率及质量。其次,依据电缆网成形板图将除热电池和隔离开关等火工品以外的导线在舱段装配之前制作成舱段电缆网,改善了制约项目装配进度的瓶颈工序,优化工艺流程,提高了装配效率,促进了产品研制进度。
2)得到舱段的三维电气装配图,明确电缆网敷设路径及扎线方式,为装配工艺的编制提供依据,从而有效指导装配人员布线扎线,改善电气装配工艺的可视化水平,提高了产品装配质量的一致性,保证了产品性能的高可靠性。
3)通过干涉检查,验证了弹体内部空间预留及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4)得到电缆敷设的三维模型,为后续进行电缆网电磁兼容性分析提供模型。

3 试验验证与分析

根据实物样机的具体情况通过采用传统测量、比对等方式制作的舱段电缆网如图11所示,对各个分支尺寸进行实际测量,与上述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如表2所示。
图11 传统方式制作电缆网图

Full size|PPT slide

表2 结果对比表
测量次数i Li/mm li/mm 测量次数i Li/mm li/mm
1 100 100 8 150 140
2 60 60 9 20 20
3 70 35 10 70 60
4 70 60 11 70 75
5 70 75 12 40 50
6 80 50 13 30 30
7 130 130
其中Li为仿真结果,li为传统结果,平均误差η为:
η= 1ni=1nli-Lili×100%
(1)
表2及式(1)可知,仿真结果与通过传统实物样机设计电缆敷设结果相比电缆网的加工尺寸平均误差仅为18%,在工程应用上这样的误差认为是可以接受的[10-11],其中L3L6尺寸误差较大,主要原因是弹上计算机的三维模型与实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试验结果表明该仿真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辅助设计人员实现弹上电缆网的敷设设计,减小设计成本,提高设计效率。
同时,通过对比图12图13可以看出,仿真得到的电缆网敷设路径及电缆网扎线方式与实际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的指导实际装配,明确弹上电缆网的敷设路径,统一扎线方式,保证产品质量一致性,提高产品性能可靠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图12 仿真扎线图

Full size|PPT slide

图13 实际扎线图

Full size|PPT slide

4 结论

基于三维设计软件UG开展了弹上电缆网敷设设计研究,解决了目前小型战术导弹弹上电缆网敷设设计基本依靠经验,敷设设计质量差,设计滞后无法指导实际装配,项目研制前期无成品弹上电缆网制约项目研制进度等问题。三维电缆网敷设模型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弹上各零部件的安装与电缆网的空间布局及走向,通过发现布线设计与结构设计之间的干涉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设计开发阶段,对工程研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References

[1]
王发麟, 廖文和, 郭宇, 等. 基于多尺度混沌变异粒子群算法的三维空间线缆敷设技术[J]. 机械工程学报, 2017, 53(9):144-156.
针对复杂机电产品线缆敷设困难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混沌变异粒子群算法的三维空间线缆敷设方法。首先分析了线缆敷设顺序对布线连通结果的影响,通过三维敷设空间环境的抽象建模,完成算法求解空间的定义。为实现路径寻优的局部解逃逸,将混沌变异思想引入到粒子群算法中;利用不同变异尺度之间的相互竞争来促使整个种群对解空间进行分散式搜索,解决单一的变异尺度无法保证获取最优解的问题,提高了算法全局和精确的局部寻优性能。最后用4种标准测试函数对所提算法进行仿真试验,并将算法应用到某相控阵雷达的线缆敷设过程中,以验证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2]
刘检华, 万毕乐, 孙刚, 等. 线缆虚拟布线与敷设过程仿真技术[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 18(4):787-795.
[3]
赵寻珂. 弹上电缆网自动布线仿真与优化[D].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
[4]
刘潇龙. 基于UG NX的电子设备三维布线技术应用研究[J].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16, 45(9):67-70.
[5]
姚晨佼, 许可, 范华涛, 等. 基于载人潜水器的深海敷缆运动仿真[J]. 船舶工程, 2018, 40(11):94-99.
[6]
黄晓, 刘东升. 弹上线缆布设技术研究[J]. 现代防御技术, 2016, 44(1):42-48.
[7]
左非, 雷义民, 曹晓绯, 等. 弹上线束电磁兼容仿真研究[J].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0, 30(2):73-76.
[8]
丁平, 马晓明. 弹上电缆网电磁兼容性技术研究[J]. 现代电子技术, 2015, 38(19):133-139.
[9]
尹甲人, 常逾. 雷达导引头电子整机三维布线技术[J]. 航空兵器, 2012(1):58-60.
[10]
付萍. 螺纹管内单相流动换热与污垢沉积的数值研究与优化设计[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5.
[11]
罗峰, 欧阳小龙, 高诚, 等. 空气与高温烧结水泥颗粒球间气固换热规律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2, 33(9):1580-1584.
PDF(11992 KB)

48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Sections
Recommended

/